呼唤“差生”,就是获取创新力量
发完心理沙盘信息后,发现朋友圈某文章披露这样一事件:学生考试进行中,监考老师痛苦呻吟,考试的学生没有一个离开座位向邻场老师汇报;最后考试时间到,学生一个个按秩序交卷离场,以为老师睡了。
就这样,在全场学生无知、漠视下,活生生的一条生命没有了。如果在以前,班级有1-2个差生,他们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看似不怎么守纪律,但胆子大,如果老师有异样,一定会敢于离开位子,看看情况——可能会救了这位老师的命。
文章作者对“差生”怀有强烈的呼唤。
当前为了考试成绩,孩子被层层严格限制,一切只为了成绩。即便是班上成绩差的孩子,也被训练得规规矩矩的,没有以前“差生”的敢作敢为与人情味。
当前为了考试成绩,孩子被层层严格限制,一切只为了成绩。即便是班上成绩差的孩子,也被训练得规规矩矩的,没有以前“差生”的敢作敢为与人情味。
震惊于此文暴露的现象,不得不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多少父母像我一样,被学校老师、家长群中某次课程或作业打卡,多少次成绩公布或作业情况发布后,不愿比较也不得不做比较。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孩子。即便是像我这样懂一点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那又怎样?还不是被这个氛围所裹挟或催眠?
这种定时打卡或排名(哪怕是不公布成绩),怎么可能让孩子敢于打破规矩?
生活中只教不育的“教育”,让孩子失去人性中光亮的东西。或许呼唤“差生”成为共识之时,才是真正的教育到来之日。
不能说见死不救或见死不知怎么救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但一定不是正常的孩子,一定是缺少某些素质的人。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在做的事情,太可怕了。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尽量不能与学校教育共谋害孩子。
不能说见死不救或见死不知怎么救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但一定不是正常的孩子,一定是缺少某些素质的人。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在做的事情,太可怕了。作为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尽量不能与学校教育共谋害孩子。
好在上学时我也不是个好学生,虽不是完整意思上的“差生”或“学渣”,但也从纯正“差生”身上学到了痞性与仗义。
作为心理沙盘厂家,除了正心正念做好的心理沙盘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榜样,还要有一种突破框架进行创新的闯劲。父母没有这方面行动,怎可能让孩子做到遇到问题时敢于质疑、打破框架与纪律呢?
我敢说,将心理沙盘的条条框框打破,研发出3D心理沙盘,一定不是沙盘游戏学得最好人,只有我这样的“差生”才敢这么做。
感谢差生,感谢学渣,因有我们,班级才有活力。步入社会后,才能让社会有了创新的动力,“也给优秀生有了打工的机会”(玩笑话,不当真)。
合君3D心理沙盘,包揽业内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