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龙心理知识分享群第13课:从那些孩子的自杀说开去
在李守龙心理知识分享群第12课我们谈的是关于家庭教育中的父母焦虑的问题。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其实投射的是父母自身的焦虑。这个焦虑的来源一般不是凭空的,而是有原型的。
先解释一下
原生家庭:它是相对于新生家庭来说的,是指我们作为儿女的时候跟父母生活的那个家庭,当儿女结婚后组成自己的家庭,就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去。
原型:深埋于心灵中的集体无意识。说的朴实一些,原型更像一张需要后天经验来显影的照片底片。我们对某人一见钟情的原型可能是这个人符合了我们潜意识中的男性意像或女性意像,也就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的动因。男孩要超越(潜意识中是杀死)父亲,在感情上找到可以替代母亲的妻子、在事业上也一样达到或超过父亲;女孩也一样跟母亲竞争。深埋于内心的原型有好多。
一、那些优越家庭教育资源的孩子
有这样一篇文章《76名未成年自杀,29位来自教师家庭,我们还指望什么?》,这篇文章是根据北京大学徐凯文做过的一个调查研究,而撰写的。
38%的自杀孩子来自教师家庭,此外医务人员、公务员家庭孩子自杀的也占比较大。这是文中提供的数据。
单纯地看数据,让人感觉很疑惑,这些拥有优越教育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工人、农民、小商贩)的家庭,教师、公务员、医生等孩子平时多数都是佼佼者,毕竟父母在社会上还是有一定权威的。从银行贷款的偏向上也能看出来。
文中主要观点是,这些看似优越教育资源的家庭,父母多数是以权威与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施加影响(因为带着职业习惯)。另外,父母职业或社会地位的相对成功也成为孩子的一个目标或高山,压在孩子心上(回到原型上)。
前者,权威或命令的方式,多以可衡量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为标准来评价孩子,忽略了对孩子情绪与情感的培养;后者,孩子从小将父母的身份地位作为要超越的目标,选择的人生发展路子可能不是自己本身需要的。
其实,这些都是从理性方面做出的分析。
人不仅仅需要理性,还需要情感。情感的力量,看似微乎其微,多数情况下会被理性所压抑甚至忽略。但是,情感像水,慢慢积蓄,形成势能,就会成为巨大的张力,也就具有破坏力量了。
令人不可思议的行凶杀人者,多数不是那些咋咋呼呼、大大咧咧的人,而是看似幼弱、不善沟通者,因为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忽略了他们的情绪情感诉求,一忍再忍,最后无需再忍,就爆发了。
这些优异教育资源家庭的孩子,他们父母按照社会对自身职业道德的标准,也会对孩子报以高道德、社会表现的期望。这种期望,本没有错,错在只是以理性来要求,“应该怎样”、“必须怎样”或“最好怎样”,恰恰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天性与内心的诉求。
一个人有勇气自杀,一定是觉得身毫无无退路之后才选择这条路的。还有所挂念,在这个世上还有微暖内心、给予自己力量的人或事情,不会走自杀这条路。那些优异家庭中自杀的孩子,应该是觉得家庭跟社会其他地方一样,冰冷到不能给他/她温暖了。
我们都说家庭是港湾,当这个港湾不能替孩子遮风挡雨、不能消弭痛苦,反倒不断给自己内心带来冰冷与痛苦时,孩子只能把家庭看成魔窟。
于是,逃离、出走,走上歧路甚至自杀出现。
前几天群内的一位朋友说自己一个亲戚,以前对父母恨得很深,在监狱中一段时间后现在好一点了。我只能说,这应该是家庭问题导致孩子走上了歧路又一个例子。
原来家庭是可以杀人的。
杀人的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忽略他们的情感诉求。父母所要求与期望的,不是孩子本身所需要的。
二、“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段时间关注更多的还是婚恋的问题。婚恋问题的根源也是在家庭,在我们的原生家庭。这跟我们对孩子学习产生的焦虑是一样的。
为寻求婚恋与家庭相关的问题解释,翻看了一些书。
其中,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是第二遍读这本书了),这本书是我在以前给大家推荐过的一本。我知道大家都很忙,推荐的书即便是买了也不一定“有时间”去认真读,包括我有时候也是一样的。
这本书很好,如果夫妻之间相处有问题或者到现在婚恋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人,最好静心看看。
我们第11课“夫妻冲突的核心:寻找爱的感觉”,其实在武志红老师的这边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1、武志红老师在书中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群内的人多数都有孩子了,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爱真的是无私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当有两个孩子后,是不是从内心里对他们都是一碗水端平地对待呢?平心自问。
对我来说,最少现在不是。我对不满2岁的儿子从情感上要倾注了更多。我回想了一下,在女儿2岁左右的时候因为哭闹,我真的揍过她,但是儿子在这个年龄调皮程度比女儿厉害多了,可我很少去揍他。这就是感情的发生了倾斜了。可能跟山东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态更平静了。
2、有无私的爱吗?
不谈上面的问题,我们回到武志红提出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大谎言。
这个问题好像有些难以理解,最少对多数人来说,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才算是常理。每个人生下来都受到父母无条件地爱。甚至我们会说,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我们一直期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注意这个地方出现了“好”。这个好有什么标准吗?有的,是社会的,更是我们自己内心的。
我们在付出自己所谓“爱”的时候,真的很难做到无私,而往往掺杂了我们的期望,我们的要求。导致孩子不得不在从内心讨好我们,看我们的眼色,自己做某件事要考虑爸爸/妈妈高兴不高兴,而不是自己高兴不高兴。
所以,我们在爱自己孩子的时候,实际上是按照我们内心的某个标准(原型,职业标准或社会期望甚至别人家的孩子)来“爱”孩子。我们爱的更多的是自己。
甚至是自己本来没有达到的那个理想标准象,而期望孩子来替我们实现。
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吗,不是的,其实是自私的。
“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远不指这个家庭教育层面的,而是家庭动力系统中的精神绞杀。“外部的秩序固然不够健全,但家庭里面的黑暗,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不谈大了,回到上面第一问题,那些自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特别是那些家庭教育资源优异的父母。最后孩子出现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但父母从小的那种对孩子的期望与关注,让孩子不得不内化家长的这些期望于内心,让子成为父母期望的样子。当自己独立意识与思想自由的时候,他们要超越父母,想做自己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了。
家庭或父母,于他们来说,可能是更恐怖的黑手,是看不到底的深渊。因为父母都在绞杀自己,世间已无所留恋。……
父母的期望会杀人。
上一篇:今天2个心理沙盘订单http://www.xinlisp.cn/20181130295.html
上一篇:今天2个心理沙盘订单http://www.xinlisp.cn/20181130295.html